Zhongshan Daxue xuebao. Yixue kexue ban (Jan 2012)
广东地区感染性角膜溃疡病原学及相关因素分析
Abstract
【目的】 了解感染性角膜溃疡发病特点及病原学分布特征,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。【方法】 收集中山眼科中心2004-2011年924例诊断为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,对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征、发病高峰、人群特征、发病诱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。【结果】 病原特征显示:924例患者中,389例病原菌培养阳性,其中细菌162例,真菌209例,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18例;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,共76株(占42.22%),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,39株(占21.67%);真菌以镰刀菌属最多,共86株(占36.12%),其次为曲霉菌属和蠕孢菌属,分别为46株(占20.26%)和43株(占18.94%)。细菌中G-杆菌呈上升趋势,真菌中蠕孢菌属及毛霉菌近年呈上升趋势,而镰刀菌属近3年下降明显。流行病学特征显示:924例患者以男性居多,共611例(占66.12%),发病年龄以40 ~ 60岁为主,共431例(占46.65%),职业主要是农民,有512例(占55.41%),10 ~ 12月为高发季节,外伤是主要诱因。【结论】 广东地区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,其发病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,主要致病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,真菌为镰刀菌属。